在中国北方的小城巷陌间,流传着一个关于911制品厂麻花的奇特传说,这个创立于民国初年的老字号,以其金黄酥脆、入口即化的麻花闻名遐迩,但更令人津津乐道的,是缠绕在这小小麻花上的诸多未解之谜,911制品厂的麻花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现实与传奇的文化符号。
百年老号的起落沉浮
911制品厂的前身可追溯至1919年,原为"久益斋"糕点铺,据厂志记载,创始人赵久益原是清宫御膳房的面点师傅,辛亥革命后流落民间,将宫廷麻花制作工艺与民间技法融合,创造出独特的"九转麻花",这种麻花需经过九道工序,每一转都暗合"九九归一"的哲学思想。
1956年公私合营后,"久益斋"更名为"911食品厂",编号"911"的由来至今成谜,有老工人回忆,这是当年工业局分配的编号;也有民间说法认为,"9"代表九道工序,"11"象征两根麻花交织的形态,无论真相如何,这个充满现代感的编号与传统麻花形成的反差,为品牌增添了神秘色彩。
麻花制作的非遗密码
走进911制品厂的老作坊,时间仿佛凝固,第七代传承人李师傅演示着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麻花制作技艺:"和面要用槐花蜜水,醒面得看天时,油炸必须用铜锅。"最神奇的是"拉条"环节,看似简单的两股面条,在老师傅手中能变幻出十八种花式,龙凤呈祥"造型需在3分钟内完成108次缠绕。
厂里至今保存着1923年的原始配方本,记载着不同节气调整配料比例的秘诀,民俗学者王教授研究发现,这些配方暗合《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如夏至加薄荷冬添姜粉,体现了"药食同源"的古老智慧,正是这种对传统的坚守,让911麻花在机械化生产的今天仍保持着手工时代的灵魂。
缠绕在麻花上的未解之谜
关于911麻花的传说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夜半和面声",多位值夜班的工人声称,在子时过后会听到空无一人的老作坊传来和面声,次日总能在案板上发现几根造型奇特的麻花,2015年修缮老厂房时,工人在墙体内发现一个锡盒,里面装着民国时期的麻花模具和一张写着"九转轮回,味守千年"的纸条,字迹与创始人赵久益的家书一致。
更离奇的是"麻花预言"事件,1987年有顾客买到的麻花自然断裂成三段,三天后该顾客家中老人无疾而终;2008年地震前夕,多名顾客反映麻花异常酥脆,这些现象虽被专家解释为巧合,却在民间衍生出"麻花测吉凶"的民俗,人类学家指出,这实际反映了民众将日常食品神圣化的文化心理。
一根麻花的文化史诗
911麻花传说在2018年被改编成话剧《麻花记》,剧中将麻花比喻为"纠缠的命运",一根麻花,串联起战乱年代的家族离散、文革时期的技术守护、改革开放后的重焕新生,当地作家刘长城评价:"这不仅是食品史,更是一部用面粉和油脂书写的民间史诗。"
911制品厂建立了麻花博物馆,每年举办"麻花文化节",年轻设计师以传统麻花为灵感,开发出"相思结""中国结"等新造型,让老技艺焕发新生,第五代厂长赵明远说:"我们卖的不仅是麻花,更是一百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这根小小的麻花,缠绕着手艺人的执着、普通人的悲欢、时代的变迁,911制品厂的传说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因为它承载着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文化基因,在每一口酥香中,都咀嚼着历史的滋味,或许正如厂区那幅斑驳的老对联所写:"九转成味通古今,一丝牵挂系乾坤。"